2025/07/10
對台灣投資人而言,雲霄飛車可能都不足以形容2025上半年的市場震盪;在4月份對等關稅宣布以來,股匯債市都經歷了又急又快的上沖下洗,用「大怒神」來比喻或許更貼切些。
關稅之外,川普極力推動的大而美法案 (One Big Beautiful Bill Act, OBBBA)也如同他期待的趕在7/3由參眾兩院通過,並在7/4完成簽署。市場情緒似乎再度回歸到去年11月川普當選時的紅潮狂熱,帶動標普500指數與那斯達克指數雙雙在美國國慶前再度創下了歷史新高。
然而,隨著時間逼近解放日後90天寬限期,7/8川普再度宣布對多數貿易夥伴重啟「對等關稅」,多數已公布關稅國家之水平與4/2「解放日」宣布時相當,但給予三週談判寬限期,目前美國僅與英國、中國及越南達成貿易協議(截至7/9)。雖短期內市場雖因關稅暫緩及談判希望仍保持穩定,但隨著新關稅結果的逼近以及第二季度財報季的到來,投資者不免再度感到憂慮,這將為下半年的市場帶來短期波動,卻也提供了長期投資機會。
哨音響起前都不算比賽結束的關稅談判
三個月過去,到目前為止,白宮只和英國、中國、越南談成三個協議。7/8川普再次揚言對主要貿易夥伴祭出高額「對等關稅」,不過同時給各國三週緩衝期可以和美國談判。這次重提的關稅稅率和「解放日」宣布的差不多,財政部長貝森特表示未來幾天或幾週內還可能有更多協議,川普隨後也說信裡寫的只是「差不多是最終條件」,後續還有得談。整體而言市場反應淡定,顯示關稅作為談判的手段對市場已非新鮮事,關稅對市場的邊際影響也明顯遞減。
美國關稅的搖擺不定讓談判變得複雜,對手國家越來越搞不清楚到底在談什麼。原則上,全面貿易協定得經過國會批准,但這並不容易,因為即便共和黨掌握參眾兩院多數,但每個議員選區的經濟利益不一定相同,這會影響最終美國何時、如何實施關稅,當然也會影響短期內談成的框架協議。
過去的經驗顯示,川普政府喜歡用關稅當鎚子逼迫談判,同時觀察市場反應來調整策略,試圖在多重目標間找平衡(如增加財政收入和推動美國製造業回流)。他也傾向於把任何初步協議當作偉大成果,然後轉向壓迫其他國家或議題,在拍板定案前,一切都還有變數,但我們維持與之前相同的觀點:關稅不確定性的高峰已過。
關稅以外,大而美法案(OBBBA)短期可望激勵市場
大而美法案(OBBBA)於7/4由川普簽署生效,推出了減稅和激勵措施來刺激美國經濟,主要包含:
•永久延長2017年減稅法案,維持較低所得稅率
•2025-2028年暫時措施:
-小費最高可扣抵2.5萬美元
-加班費單身最高1.25萬、夫妻2.5萬美元
-美國組裝車輛貸款利息最高可扣1萬美元
-標準扣除額提高到單身1.575萬、夫妻3.15萬美元
-州政府與地方政府稅額抵免提升到4萬美元
-兒童稅額抵免提升到2200美元(其中1700可退稅)
-65歲以上、低收入老人再加6000美元所得稅扣除額
-企業購置設備、廠房可100%立即折舊
-川普帳戶:25-28年出生兒童可獲一次性1000美元存款,資本增值免稅。
根據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與稅務基金會預估,OBBBA未來十年可能增加約3.4兆美元赤字,並提高美國2025年GDP約0.2%,到2028年每年可能增長約0.5%~1%。
就影響層面而言,這仍是另一個寅吃卯糧的政策,減稅立即生效,但支出削減多半延到2029年後;股市可能對短期刺激效果感到樂觀,至於未來要面臨的支出削減長期影響,就交給下一任2029年的新政府再來煩惱吧。
本月觀察重點:企業獲利與聯準會的下一步
幾個月前因關稅議題市場普遍預期企業財報動能將減弱,隨著第二季財報季即將來臨,這些預期會不會被打破很快就會見真章。我們預期只要不再有大規模關稅衝擊,美國企業財報有望保持5-10%的長期增長範圍,美元疲軟和寬鬆的金融環境可能讓財報預期反彈,新財政法案也會推升財報和資本支出。
聯準會主席繼續面臨政治壓力,但貨幣政策保持不變,我認為這是正確做法。雖然有降息空間,但不急著行動。貨幣政策目前不算太嚴格,美國經濟對利率敏感度降低,雖然通脹率逐漸接近聯準會目標,但仍頑強。美國經濟有些疲軟,但GDP增長未受阻礙。既然通膨高於目標,沒理由立刻大幅寬鬆貨幣政策。過早寬鬆可能再次引來「債券義警」,推高長債殖利率,讓經濟真的受傷。預期本月份聯準會仍將按兵不動,債券殖利率區間整理。
投資建議
• 三要:分散配置、分批累積、放眼長期。
• 三不要:不要恐慌賣出、不要過於集中、不要過度槓桿。
• 資產配置分散優先,定期進行投組再平衡。
“It’s all just noise.” 用資產配置應對市場變數
最近很紅的電影「F1」中主角有句名台詞:It’s all just noise. (這只是雜音)。目前新聞版面再度被關稅談判的”雜音”佔據,似乎投資人又要再次變成貿易談判專家或是經濟學家,試圖在關稅的談判進程中找出投資的脈絡。然而面對無法預測的政治博弈,投資人真的需要做的是過濾掉不可控的雜訊,專注在操之在己的資產配置。
因為大而美法案規模龐大,且刺激效果能立即提振需求,預期至少能在2025-2026年部分抵消新關稅的經濟拖累。就企業基本面而言,關稅壓力可能拉低財報預期,但刺激政策與美元貶值同樣能推高財報。此外,較快的經濟增長短期內能讓債務負擔可持續,除非債券義警推高長期溢價,讓殖利率曲線更陡。不然基本預期10年期國債殖利率仍將區間整理,聯準會因關稅不確定性採取觀望態度;若未來真的降息預期提高,對評價舒緩也有進一步幫助。
總而言之,投資人別被聳動頭條嚇得進進出出,應該堅持投資,分散在不同地區、市場和資產類別來抵禦短期波動。